從故事一開始,David就只有一個指令,一個名字,和很多片段的記憶、聲音。他從集中營逃走,不斷的逃,不斷的走,帶著一封不能拆開的信,穿過圍籬,遊到岸邊。這是他第一次必須面對真實的世界,必須透過旅程知道我是誰。經過的地方越多,看過的風景越多,與別人接觸、談話的時間越長,突破的心防越深,他每一部份的記憶就銜接的越完整,直到最後所有神秘的、不解的片段都能夠被賦予各自的意義,串連成為一整個的回憶與人生。
幾個最關鍵的時候,導演都是透過影像或音樂這類的隱喻來處理,風景、人物,都不斷呼應David的心理反應,在他的惡夢之後無聲撫慰他,從遼闊的海洋,到溫暖平和的湖面,處理的很是細膩。

看多了灑狗血的好萊塢(不管處理的題材是什麼),看像「I am David」這樣的小品電影,反而覺得深刻感人。
Cold water出現在David走進教堂聽見詩班練唱聖體頌,第一次鼓起勇氣跟也站在身旁的警官打招呼後,他去書店找蘇菲,發現那本不斷在他回憶裡出現的書(書名叫「旅途與哀愁」),作者正是他的母親,並且住在聲音一直叫他去的丹麥,每個部分都被串起來,蘇菲帶著他衝出書店,音樂在此刻響起。直到他下了飛機,見到母親,跟她說「I am David.」,母親跟他說:「I know.」。Cold water彷彿是對David這一整個旅程的回顧。雖身在惡水中,仍帶著對救贖的渴望。
Cold Water
2 則留言:
昨天晚上把新買的唱片帶回家,為的是裡面那首偷情的主題曲:The Blower's Daughter
Damien Rice的專輯,如果不是希洛跟我說我也不會想聽聽整張專輯吧!你文中的Cold Water,就是他們的歌囉!其實整張專輯都很不錯:)
Tears in heaven也很好聽:)
在回家的遊覽車上看了這部電影,很感動。
導演、編劇不忘在這麼嚴肅沉重的議題裡常常加入讓觀眾鬆一口氣的幽默,這真是一部好片
。
張貼留言